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番外(1)区区秀才值几许 (第2/3页)
一甲子,可再去找巡抚请客,谓之“重宴鹿鸣”;想有这个荣耀真得看个人的运气……嗯,吃着火锅,唱着歌,只要接下来麻匪不来,那还是挺欢乐的。 待乡试过后,所有取得举人身份的举子可以在乡试第二年的二月,到京师贡院参加第三场,会试。 这回所有参加考试的举子可以在巡抚那里领一笔去京城考试的差旅费,这种待遇就被称为“公车送试”……恩,公车上书什么的,人家近代史学的不好,当真不晓得咧。 会试再中了的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不是果汁!! 所有“贡士”要由礼部在保和殿组织覆试,以成绩列等,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第五场,也是最后一场,殿试,在会试这年的四月举行,地点仍是保和殿,等殿试考完,你就是进士了。 这里多说一句,一般来说,所有贡士都能中进士,只要你别出太特殊的状况。 说一个特例,首倡新式教育,开启新文化运动之门的北大终身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当年就中了贡士第二十六名,不过就在他即将参加殿试之前,从家乡传来生母故去的噩耗。 之后他回乡为母奔丧丁忧,就未能参加接下来的殿试,因此与进士无缘。 什么?不回乡奔丧行不行?哎呀,你这么问可真有点那啥啊……不回肯定不行,清朝以孝治天下,闻母丧而不回乡奔丧,你这贡士的功名就别想要了。 行了,决定最终命运的时刻来了,殿试的每份试卷都須全部考官阅过,共同拟定前三名进呈皇帝御览并钦定名次。 这进士一甲共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其下有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再下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对了,知道麻将中有一种和法叫‘大三元’么?这三元指的就是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以及殿试第一,状元。 这麻将好和,可想要在科场里连中三元……自唐太宗贞观初年(公元627年)首开科举,到大清光绪三十三年最后一届甲辰恩科(公元1903年)之间1266年里,一共就只出了十三位大三元! 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我大宋文材斐然,大三元占了一半);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嗯哼,殿试考完,进士们要进行科举人生的最后一步,进翰林院进行新官上岗前的岗前培训,俗称“散馆”。 等三年培训结束,礼部会主持考试,凡成绩合格者可正式做官,而不及格者要复读重修。 成绩合格者中成绩最优者可留朝为官,次者可放外任……如留在朝中,一上来就是六部侍郎,也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副长官。 要是京官外任,起步价至少都在知府(市长)一级,运气再好,一上来便能混个道台,也就是知府之上巡抚(高官)以下,专门负责某项事务的官员,如管理粮储的粮道或管理河工的河道(都是油水多多的肥缺)。 到这一步,您可就是新鲜出炉的官老爷,今后前程似锦,恭喜恭喜! 不过科举之路困难重重,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走到最后,那么那些半途而废的士人又有什么出路呢? 要是秀才也中不了,那就只能在庙会前面摆一个卦摊,靠给人测字相面或者代写书信混口棒子面吃,挣钱养家是甭指望了,不饿死就是好事。 前面说了,秀才如能考中廪生的,可以混一口国家财政饭吃。而那些没有饭吃又考不中举人的秀才,有门路的可以走走门路,到京城国子监学师范,之后就能去县里书院当个讲师院长。 这条路好歹是个进步出身的指望,将来若是混得好了,也能当个有品级的学官。 要是没有门路,那就得看你是不是绍兴人,能不能得到同乡举荐当个师爷,虽然没有出身可以指望,多少也算进到体制之内,至少能捞一点回扣。 如果师爷也没得当,那就只能去私塾当个教人识字的蒙师,或者寻一大户,给人家当个账房先生,挣些薪水回来养家糊口,姑且算个小康。 如能考上举人,那就等于一只脚踏进官场,从今往后可以排班候缺,等着补一任知县,旁人见了你,得尊称一声举人老爷……敢问范老爷,令岳大人的猪油掌香也不香? 不过大清后期捐班横行,想得缺不给上司纳贡可不成。时人笔记多有记载某个穷举人在府城候缺却一直不得缺,最后当尽衣衫,因贫病死在会馆当中的例子。 再往上的进士是人中龙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