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夫小妻小仙人_关于三清的历史渊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关于三清的历史渊源 (第3/6页)

并称他“秉生成之柄,镇造化之原,故在天为众圣之尊,在世为万教之主。谓之老子者,道之形也,应既不一,号亦无量,或三十六号,或七十二名。”②又说:“老君在天皇时,号玄中大法师,亦日通玄天师,出《洞真经》一十二部,以无极大道下教人间。在地皇时,号有古大先生,出《洞玄经》一十二部,化人以无上正真之道。在人皇时,号盘古先生,出《洞神经》一十二部,化人以太平无为之道。”③

    按照这种说法,则是三洞经书,皆由老子所造作。不仅如此,甚至还说:“老君于三皇时说经,世谓之《三坟》之书,久失其传,兼累世所说经,多藏琼室瑶台,或秘龙宫海藏,神真保护,世莫得闻,今所传者,太山一毫芒尔。”④这就是说,三洞之外的众多经书,也系老子所造。我们知道,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以修道成仙为最终目的,这是一切道派的共同思想,也是道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天师道一系从东汉以来即将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老子与道是一是二、二而一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因而作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老子,自然也就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当然也就是道教的最高神灵了。那末,老子一气化三清之说,也就不言而喻了。但在《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下又有“老君日:夫三洞宝经,皆三清之上道也,吾昔受之于元始天尊”⑤的一段话与全文主题不类,应是宋朝上清派昌盛掌权编辑《道藏》时所添改的观点。魏晋道教有另两种创世说存在,一种也就是元始天王创世。另一种是太上老君创世,也是被历代皇帝推崇与说的最多的。不过,唐代四川“三宝窟”开始供奉道教神像。

    至唐,太上老君之威灵更盛。他不仅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帮助[1]平定天下,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朝后,又显灵降世,谓“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辄立异姓……武后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因此,天宝年间,玄宗最后为他上“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尊号。为唐朝第一至高神。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到了宋朝上清派依然持此说,犹龙传更宣传老君乃是元始的徒孙,有点门户之见不是主流。到了上清派的《云笈七签》除了继续承认老子的教主地位之外,特别突出宋真宗时代出现的圣祖(赵玄朗)崇拜。例如将真宗所制《先天纪叙》和《轩辕本纪》列于纪之首,位居《元始天王纪》之上,赫然宋朝第一至高神。到了元朝全真更称为老君遗教。

    哲学意义

    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据《云簋七籖》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道天尊居之。”(《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太玄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信仰来源

    这种信仰是公元4世纪发展起来的,其实是一种哲学思想的化身,是道家主张的宇宙论的系统反映。

    他们认为,三清居住在一个极为遥远而奇妙的神仙世界里,并且对无数的其他神进行管理,同时监督人类的社会生活。其中,元始天尊的地位是最高的,他是整个宇宙的创造者,相当于中国式的上帝;至于灵宝天尊,为了迎合下层百姓的要求,道家把他授予汉族民间信仰中的玉皇大帝;而道德天尊,大多数认为他就是道教的始祖老子。

    在通常的道教宫观内都要供奉他们的塑像,为他们专门建造祭祀之处,称为三清殿或三清宫。他们的排列顺序为:正中间的是元始天尊,他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着世界的原始状态;他的左边是灵宝天尊,手中捧着一个阴阳镜,象征着世界刚刚走出混沌时的状态;右边是道德天尊,手里拿着一把画有阴阳镜的扇子,象征着世界被创造最初的状态。在道家艺术中,关于三清的雕塑和画像内容非常丰富,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精品。

    三清宝诰

    三清总诰

    至心皈命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